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寒信古村

    信息发布者:肖林飞
    2017-09-20 21:03:04   转载

    寒信古村

    太南村  2017-09-10


     

    寒信峡位于江西于都县城东北三十公里处,峡成北南走向,东面的庵背山与西边的车头嶂夹峙两边,峭壁悬崕,形成峡谷,梅水泻出其中,“每于岁暮, 峡中先寒”, 因以为名。寒信峡全长约五公里, 上头(即梅江流入口) 的东面为宽田乡的杨公坝(今杨公村),西边为车溪乡的黄沙(今河边村);下头(即梅江出口) 的东面为段屋乡的寒信村以及梅江绕湾处的龙溪坝(今含枫树、上塘二村),西边为车溪乡的铜锣形(今属同辉村)。寒信峡周边渉及三个乡6个村,13208人,全属客家人。
          寒信峡,明清时期为雩都北乡(黄金乡)崇贤里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 推行保甲制度, 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, 寒信峡为大同乡、文明乡。苏区时期, 寒信峡属瑞西县寨面区。解放初, 废除保甲制, 设区乡制, 寒信峡为宽田区。1972年设公社, 寒信峡属车头、宽田二公社。1984年改公社为乡, 寒信峡属段屋乡、车溪乡、宽田乡。
          寒信峡属丘陵低山地形,四周群山环抱,西边为于山山脉从宁都、兴国而来,在于都葛坳、银坑入县,向西南方向伸展至车溪境内的车头嶂,海拔522米,东西走向,自寒信峡起,嶂势横展,逼近江滨。东边为武夷山余脉从瑞金西部延伸至宽田、段屋,傍梅水的庵背山,海拔475米,因山上有庵,故名。梅水(古称汉水)源出宁都县肖田乡王陂障,从瑞金过境入县,流经曲洋、汾坑、仙下由北向南流入寒信峡, 梅水在峡内蜿蜒前行, 出峡口豁然开阔, 傍着寒信村、龙溪坝绕了一个大湾向西淌流而去,经段屋、车溪、岭背、贡江等乡镇,在龙石嘴注入贡江。
          寒信峡境属中亚热带丘陵湿润季风气候。这里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热量丰富,无霜期长,年平均气温19~20℃,是为理想的人居环境。
          风景如画。寒信峡有着秀美的风光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。《寒信峡溪萧氏族谱》和《龙溪萧氏族谱》中这样记载着寒信峡的独特景象 ——峡溪古八景:“双峡云过、横江练净、庵山密树、龙坝断烟、过龙摇石、砥水浮洲、车嶂朝岚、石峰晓照”;龙溪古八景:“金星护座、玉屏列槛、塔峰擎天、阁阴拔地、二水襟带、四洲迥兰、玉泉古寺、瑶金仙山”。今融入杨公文化、客家文化的人文景观又添“寒信峡新十景”,谓之:“双狮送仙、金鸡饮水、银沙预丰、仙人留言、观音坐莲、双樟相爱、迴龙接官(迴龙祠一景,接官厅一景)、水府永旺”。 2007年,寒信峡被江西省评为“生态最美乡村”、 获赣州市 “最佳自然风光奖”。
          风水祖地。寒信峡是赣派风水祖师杨救贫死后归葬之地。《江西通志》载“杨筠松卒于药口(跃口)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择地葬之,因名杨公坝”,《管氏族谱》也载:“筠松杨公实卒于此,称此地曰“杨公坝”,盖地以人传也”。尚留存明清二块杨筠松墓照碑(今存于都县博物馆),寒信峡还流传着种种有关杨救贫的传说故事,也给风水文化带来了种种谜团,其中,“生死之谜”、“板凳定向之谜”、“偈语之谜” 成为后来杨公风水文化研究探讨的永久课题。古往今来,不知有多少地理名家、风水术大师,来过这里,探求迷团。
          客家故园。寒信峡是客家人栖息繁衍的故土家园。古时,梅江是当时连接于都、瑞金、兴国、宁都、石城、会昌六县的重要黄金水道。寒信峡在梅水航道中以其地势险要,成为整个航路中的一个重要码头。寒信峡在水上运输繁忙中也繁荣起来,寒信峡的客家建筑、民俗民情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。寒信峡人世代崇文重教、文风昌盛,正如寒信峡溪萧氏清乾隆三年谱序中所载:“人文鹊起、科甲蝉联为于邑之旺族”,在清末明初创办的“尚志小学”、“育英小学”成为当时响誉周边县、乡,不少外县、外乡学子来校就读,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寒信峡的繁荣与发展,离不开世代吃苦耐劳、勤劳发奋、聪明才智的客家先人,至今还流传许多客家先人的故事传说。
          红色故土。苏区时期,寒信峡是于都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 是当时苏区的大后方,为苏区的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自1926年成为农民组织“三点会”的根据地,首先在寒信峡掀起了农民运动,1932年后成立了中共党支部,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,在党组织和苏区政府的领导下,积极开展扩红、支前工作。1934年10月底,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,区委划归瑞西县委管辖,继续坚持斗争,直到1935年仲春区委被国民党军“剿跨”,区委书记牺牲,区、乡苏政府解体。为苏区革命,寒信峡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,有记载的烈士就达173人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寒信峡也积极支持抗日,1939年,八十一军后方医院从赣州搬迁至寒信村驻扎一年有余,还留下了伤兵墓地。随后不久,赣州劳作师范迁移到寒信村办学,也历时年余,成为抗日大后方。在寒信峡至今还可看到许多红色遗迹和听到许多苏区时期的故事,特别1934年10月红一军团从这里集结出发,寒信峡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